前 言
为鼓励和表彰在我省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工作中做出突出成绩的研究生指导教师,调动广大研究生指导教师教书育人和参与研究生教育改革创新计划的积极性,不断提高我省研究生培养质量,进一步落实“科教兴鲁”与“人才强省”战略,山东省学位办自2006年开始开展“山东省优秀研究生指导教师”评选活动,每三年评选一届。学校以省级优秀导师评选为契机,2009年开始开展“山东师范大学优秀研究生指导教师”评选活动,至今已举办三届,在全校研究生师生中享有广泛好评。
2015年适逢学校65周年华诞。迄今,我校共有24名研究生导师荣获“山东省优秀研究生指导教师”荣誉称号,70名研究生导师荣获“山东师范大学优秀研究生指导教师”荣誉称号。现将学校历届省级优秀研究生指导教师和校级优秀研究生指导教师之风采进行展览(每届均按姓氏笔画排序),向学校65周年庆献礼!
王传奎,首届山东省优秀研究生指导教师。物理与电子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生院院长,原子与分子物理省级重点学科学术带头人,教育部高等学校骨干教师,山东省高等学校重点学科首席专家,国家特色专业物理学专业负责人,原子与分子物理专业委员会委员,计算原子与分子物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材料研究学会理事,计算物理学会第七届理事会常务理事。
王传奎教授在原子与分子物理、凝聚态物理、介观物理和量子光学等领域开展研究工作,发表SCI收录论文130余篇。先后获得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自然科学奖二等奖、山东省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山东省自然科学奖二等奖、山东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以及山东省高等学校优秀教学成果奖二等奖和山东省研究生教育教学成果奖二等奖等奖励。先后获得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山东省富民兴鲁劳动奖章、山东高等学校优秀共产党员、山东省留学回国人员创业奖、山东省高校十大优秀教师、山东省教学名师、山东省优秀科技工作者等荣誉称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指导完成的5篇博士学位论文和4篇硕士学位论文分获得山东省优秀博士、硕士学位论文,多名研究生获得山东省研究生优秀科技创新成果奖以及校级优秀论文。
刘弘,首届山东省优秀研究生指导教师,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全国女职工建功立业标兵、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山东省优秀科技工作者、首届泉城学者、济南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山东省高校巾帼建功十大标兵及山东省三八红旗手。1998年于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获工学博士学位,管理工程与工业工程博士点及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硕士点学术带头人。山东省“分布式计算机软件新技术”重点实验室主任,国家特色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项目负责人。2007年当选为全国十七大代表,是山东省第七、八、九、十届党代会代表,山东省计算机学会副理事长。
自1982年任教起,刘弘教授主编过5本计算机教材。指导的硕士研究生论文有5篇被评为山东省优秀硕士论文。主持了6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及多项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山东省科技攻关项目。作为项目负责人在香港理工大学主持完成两项研究员基金项目。获山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自然科学二等奖2项,山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4项,山东省优秀教学成果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山东省高等学校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2项。近年来在SCI和EI检索及其它国内外著名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100多篇。
吴义勤,首届山东省优秀研究生指导教师,文学博士,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1995年到山东师范大学中文系任教,同年破格晋升副教授,1997年破格晋升教授,1998年起任博士生导师。2001年起历任中文系副主任、新闻系主任、文学院副院长、语言文学研究所所长、中国现当代文学国家级重点学科带头人、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博士授权点第一学科带头人、山东省省级强化建设重点学科带头人、山东省文化建设重点研究基地首席专家。现为中国现代文学馆馆长、《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主编。
在《文学评论》《文艺研究》《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等重要刊物发表论文200余篇,其中被《新华文摘》全文转载10余篇,由人民文学出版社等出版《长篇小说与艺术问题》等学术专著10余部,获鲁迅文学奖、庄重文文学奖、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一等奖、山东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等省部级以上奖励10余项,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中组部“中央直接联系的高级专家”、中宣部“四个一批人才”,被评为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专家、山东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曾获“山东省十大杰出青年”、“山东省高校十大优秀教师”、“山东省首届优秀研究生指导教师”等称号。培养的研究生1人获全国优秀博士论文提名奖。
赵彦修,首届山东省优秀研究生指导教师,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入选“全国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被评为全国优秀回国人员、全国骨干教师、山东省专业技术拔尖人才、山东省十大留学回国科技专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贴。历任山东师大生物系副主任、主任、山东师大副校长、山东省科学院院长、山东师大副校长,1998年8月至2014年12月任山东师范大学校长、校党委副书记。中共十六大代表、中共山东省委委员,山东省科协副主席,全国政协委员。
赵彦修教授多年来从事植物耐逆的分子生物学与基因工程研究工作,作为山东师范大学植物学博士点的学科带头人,与课题组的同志一起先后承担国家海洋863计划项目2项,科技部973计划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国家科技部重大项目1项,山东省科委重大项目2项,省计委重大项目1项,国际合作课题2项,省级研究课题10多项。先后获得山东省自然科学一等奖, 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山东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出版著作3部,发表论文30余篇。尤其是在抗盐生物工程方面取得较大成绩。与东营市联合建立千亩盐生植物园,作为植物抗盐研究的示范推广基地。其论文在国际著名学术刊物Plant Physiology, Biochimica et Biophysica Acta(BBA), Plant Molecular Biology, Gene上发表,得到国内外同行专家的高度评价。
唐波,首届山东省优秀研究生指导教师,山东师范大学校长,化学化工与材料科学学院教授,973首席科学家,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
作为化学学科带头人,唐波教授潜心科研、成果卓著。已在J. Am. Chem. Soc., Angew. Chem. Int. Ed., Nano Lett., ACS Nano等国际权威学术期刊发表SCI论文260余篇,影响因子大于5.0的110余篇,引用达6000余次,授权国家发明专利31项,主编《分析化学》系列教材一套。先后入选山东省泰山学者攀登计划、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系首届十佳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提名奖获得者(山东省唯一)。2012年获首届山东省自然科学单项最高奖。2013年进入ESI全球化学领域前1%科学家行列。多次荣获国家级及省部级科技奖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项,山东省自然科学奖一等奖1项、山东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2项、技术发明奖一等奖1项。目前,主持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项目(973)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学仪器基础研究专项等多项国家级项目。
唐波教授坚持科研教学并重,治学严谨,取得显著成效。特别注重把最新科研成果用于人才培养,已累计培养硕士生98人、博士生17人、博士后10人。其学生中有13人获得省级优秀学位论文奖,硕士生多人被中国科学院、上海交通大学等国内外高水平科研院校直接录用工作;其博士毕业生多人因表现突出,被评为省突贡专家、被中科院理化所聘为研究员等。其本人被评为山东省首届研究生优秀指导教师,获得山东省研究生教学优秀奖。
戚万学,首届山东省优秀研究生指导教师。曲阜师范大学党委书记,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央联系的专家,国家教学名师,“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资助专家,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山东省首批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兼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全国教育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德育学科规划组副组长、教育部普通高校教育学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高教管理研究会副理事长、全国德育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等职。
戚万学教授在国内外重要学术期刊发表论文50余篇,出版著作10余部;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等10余项。研究成果获国家级、省级教学成果一、二等奖4项;全国教育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2项;全国普通高校人文社科优秀成果二、三等奖3项;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3项等。国家级精品课程、国家教学团队带头人。指导博士研究生34名,硕士研究生68名,所指导研究生的学位论文多次获得山东省优秀博士、硕士学位论文。
董育斌,首届山东省优秀研究生指导教师。化学化工与材料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1996年于南开大学化学院获博士学位,1996-2000年在香港大学(RA)和美国USC (Research Assistant Prof.)从事博士后研究。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创新团队带头人,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泰山学者特聘教授(第二管理服务期),ESI全球化学领域前1%科学家。曾获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国务院特贴专家,山东省先进工作者,山东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山东省高校“十大”优秀教师,山东省优秀科技工作者,山东省留学回国创业先进个人,山东省高校优秀共产党员,山东省“十大”杰出留学归国科技专家,首届山东省优秀研究生指导教师,首届山东省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山东省优秀中青年知识分子和山东省高校科教兴鲁先锋共产党员等荣誉称号。
董育斌教授从事超分子组装和金属有机化学的教学和研究工作。承担 “97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面上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多项课题。在国际有重要影响的学术刊物JACS和Angew. Chem.等上发表论文160余篇,H指数35。申请专利12件,授权7件。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省自然科学一等奖,省科技进步一等奖,省教学成果一等奖和首届省研究生教育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等科研和教学奖励。其培养的研究生1人获全国优秀博士论文提名奖,6人获国家研究生奖学金,7人获山东省优秀博士、硕士学位论文奖。
王宝山,首届山东师大优秀研究生指导教师,第二届山东省优秀研究生指导教师。生命科学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细胞生物学博士点负责人,山东省强化重点学科(植物学)带头人,中国植物生理学会理事,《TREES-Structure and Function》和《植物生理学报》编委,国家海洋“863”重点项目科学家,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山东省教学名师。
主要从事植物耐盐生理及分子机理及耐盐经济植物育种及配套栽培技术研究。主持完成“863”重点项目1项、国家支撑计划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6项。目前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山东省科技重大专项项目1项,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省部级项目2项。主编教材2部,其中《植物生理学》为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十一五”规划教材,参编英文专著3部。发表论文200余篇,其中SCI论文60多篇,JCR一区著名刊物20余篇。获山东省自然科学一等奖、山东省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等省部级奖7项,山东省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共招收104名研究生,其中博士研究生20名,硕士研究生84名,获得山东省优秀论文3篇。
李成银,首届山东师大优秀研究生指导教师,第二届山东省优秀研究生指导教师。体育学院教授、山东师范大学教授委员会委员。中国武术学会常委,上海体育学院博士研究生指导小组成员、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评审委员会特邀专家、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评审委员会专家组成员,全国武术精英赛等大赛的仲裁委员、副总裁判长、总裁判长等职,2006-2011年被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聘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评审专家和通讯鉴定专家。2011年9月任第九届全国少数民族运动会山东体育代表团领队兼教练。入选《世界名人录》、《中国专家大辞典》、《当代武术家大辞典》、《中国当代名人》、《中华武术词典》。
李成银教授致力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和武术发展战略研究,提出了“武术三观论——价值观、伦理观、技击观”、“创武术哲学、促武术发展,建立武术文献学、建立武术理论体系框架结构”新思路。对拓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和武术文化研究领域、提升理论研究水平,产生了重大社会影响。发表论文200余篇,获山东省教育委员会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获山东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多次荣获国家体育总局、国家民委优秀三等论文奖、世界传统武术节学术报告会优秀论文一等奖。指导的研究生论文有2篇获山东省优秀硕士论文,有12篇荣获山师大优秀硕士论文。
李爱华,首届山东师大优秀研究生指导教师,第二届山东省优秀研究生指导教师。马克思主义学院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山东省“十二五”人文社会科学强化建设研究基地“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中心”主任、山东师大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博士学位点(包括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政治教育三个二级学科)总负责人、马克思主义理论博士后科研流动站负责人;兼任中国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学会常务理事,全国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会常务理事,山东省国际政治和国际共运学会会长,山东省科学社会主义学会副会长,山东省马克思主义研究会常务理事;荣获“山东省第二届优秀研究生导师”、“山东师大教学名师”等荣誉称号。
李爱华教授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国际关系理论与中国对外战略的教学与研究。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3项、山东省人文社科规划项目6项、山东省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项目1项。出版著作10多部,其中《以科学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与实践》入选“国家社会科学成果文库”,获山东省社会科学重大成果奖;出版教育部“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现代政治学》和“新世纪高等学校教材”《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导读》;主编《马克思主义研究辑刊》,已出版10卷。在《马克思主义研究》、《政治学研究》等期刊发表学术论文180多篇。科研成果多次获山东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目前正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马克思主义和平理论”的研究工作。
张文新,首届山东师大优秀研究生指导教师,第二届山东省优秀研究生指导教师。山东师范大学副校长,心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山东省首批“泰山学者”特聘教授,山东师范大学心理学一级学科博士点负责人。兼任国家社科基金、国家自然基金规划评审组专家,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心理学会常务理事,山东心理学会理事长。获得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山东省富民兴鲁劳动奖章、山东省高校优秀共产党员、山东省高校十大优秀教师等荣誉;曾任中国心理学会副理事长(2009-2013)、国际心理学家委员会(International Council of Psychologists)理事会成员、地区主席(2005-2009)。
其主要研究领域为儿童青少年攻击、受侵害问题及其控制;遗传与环境在个体发展中的作用机制、积极青少年发展、就业与创业等。主持或完成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委托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省部级科研项目13项,国际合作课题2项。在Child Development、School Psychology International、Journal of Research on Adolescence、《心理学报》等刊物发表SSCI、SCI、CSSCI论文110余篇,出版专著7部。专著《儿童社会性发展》在全国CSSCI(2000-2007)收录的心理学论文引用的著作排名中位列第三;成果曾获全国教育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2项,山东省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2项、二等奖4项。已培养8届博士生和14届硕士生,其中外籍博士和硕士各1名。2008、2011年连续两届入选中国杰出人文社会科学家。
张庆刚,首届山东师大优秀研究生指导教师、第二届山东省优秀研究生指导教师。物理与电子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和全国模范教师,山东省专业技术拔尖人才,山东省十大杰出留学科技专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曾任山东师范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中国物理学会理事,全国计算原子与分子物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全国原子与分子物理专业委员会委员,山东省物理学会副理事长。
张庆刚教授在原子与分子物理、分子反应动力学、生物大分子动力学模拟等领域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性成果。发表论文150余篇,其中120余篇被SCI收录,出版著作1部。先后主持10余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省部级基金项目的研究,获得山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两次、国家教育部科技进步奖三等奖一次、山东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一次,并多次获山东省高等学校优秀科研成果奖。担任研究生导师期间共培养30多名博硕士研究生,其中有2人获得山东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1人获得山东省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多人获得校优秀博士、硕士学位论文。
张祖陆,首届山东师大优秀研究生指导教师,第二届山东省优秀研究生指导教师。地理与环境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曾担任地理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点、硕士学位点学术带头人和山东省自然地理学重点学科学术带头人;兼任山东科技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山东省地理学会、地震学会副理事长。
张祖陆教授从事资源、环境领域的科研工作,已先后主持完成国家科技攻关及973 项目、水专项专题4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主持完成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项;已发表本领域学术论文80余篇。研究成果曾获国家科技攻关重大优秀成果奖、优秀个人奖,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二等奖(集体奖),山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山东省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张祖陆教授在教学第一线默默耕耘近40年,教书育人,长期以教学态度认真,治学作风严谨而深受学生认可和爱戴。曾连续三届被同学评为“良师益友”,十余次获校师德标兵称号、优秀教师和教学优秀奖。屡获学校研究生教学优秀奖和优秀研究生指导教师,并于2009年获“山东省优秀研究生导师”称号。培养硕士研究生58人,20人考取中国科学院或北京大学等重点大学继续攻读博士学位。已培养博士研究生6人,现均在高校任教。
满宝元,首届山东师大优秀研究生指导教师,第二届山东省优秀研究生指导教师。物理与电子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山东师范大学副校长。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贴。1985年本科毕业于山东师范大学物理系,毕业后留校任教。1994年1月在山东师范大学物理系原子与分子物理专业获理学硕士学位,1997年6月在山东大学光学工程系军用光学专业获博士学位。研究方向为激光与固体材料的相互作用。1998年9月至2000年6月在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研究方向为超短脉冲激光与团簇相互作用。2000年12月至2002年11月在意大利特伦托大学物理系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研究方向为离子束和激光表面改性。
自1994年以来,满宝元教授一直从事激光与物质的相互作用以及纳米薄膜材料的制备和特性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项、省部级项目10项,在国内外重要学术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160余篇,被SCI收录110余篇。作为第一完成人曾获山东省自然科学一等奖。已指导博士生14名,硕士生36名,指导的多篇论文获得山东省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
马永庆,第二届山东师大优秀研究生指导教师,第三届山东省优秀研究生指导教师。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第六批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山东省品牌专业——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主持人;兼任山东省伦理学与精神文明建设研究基地学术带头人、中国伦理学会常务理事、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研究会常务理事、山东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第六届委员会委员、山东省哲学学会副会长、山东伦理学会常务副会长、山东省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马永庆教授在《哲学研究》、《道德与文明》、《伦理学研究》等刊物公开发表90余篇学术论文;合著、主编、参编20余部学术著作。主持省部级以上社科项目6项,目前正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科学发展观视野中的集体主义价值观建构研究”。并荣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山东省教学成果一等奖2项、二、三等奖各1项,山东省社科成果二等奖1项,三等奖3项,山东省优秀人文社科成果一、二等奖各1项。2010年获山东省高校十大优秀教师,2011年获山东省高校优秀共产党员,2012年获山东省优秀研究生指导教师称号。自1997年以来,培养了4名博士生、55名全日制学术研究生、28名高校在职教师硕士生、38名专业硕士生、9名同等学力获得了学位。其中,1人学位论文被评为 “山东省优秀硕士学位论文”,1人荣获山东省2011年研究生优秀科技创新成果二等奖。
孔新苗,首届山东师大优秀研究生指导教师,第三届山东省优秀研究生指导教师。美术学院教授,文艺学博士生导师,艺术学硕士生导师,山东省”十二五”省级重点学科艺术学学科带头人。现任教育部艺术教育委员会常务委员、MFA全国教育指导委员会美术与设计委员会委员、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美术教育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山东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山东省油画学会副主席兼秘书长。
孔新苗教授一直从事艺术美学与当代艺术创作、批评理论、美术教育研究,侧重从跨文化比较角度进行艺术问题研究。代表性学术著作有《20世纪中国绘画美学》、《中西美术比较》、《中国美术与国家形象研究》等,在《文艺研究》、《美术研究》、《艺术百家》、《美术观察》等CSSCI学术杂志发表论文20余篇,承担国家级、省部级课题多项。曾获得第二届中国美术奖、山东省人文社科优秀成果一等奖、泰山文艺奖二等奖、第七届刘勰文艺评论奖。所指导的研究生获山东省优秀研究生论文奖2项,获山东师范大学优秀研究生论文奖多项,被评为“山东省省级教学名师”、“山东省研究生教育优秀指导教师”。
吕周聚,第二届山东师大优秀研究生指导教师,第三届山东省优秀研究生指导教师,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哈佛大学访问学者,中国现代文学教研室主任,国家重点学科中国现当代文学首席专家,山东省优秀研究生指导教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
吕周聚教授主要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在《文学评论》等国内外刊物上发表论文100余篇,出版《中国现代主义诗学》、《中国新诗审美范式的历史转型》等著作六部,主编《现代中国文学史》等著作多部。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教育部社科基金项目、山东省社科重点规划项目多项,荣获山东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二、三等奖及刘勰文艺评论奖等奖励多项。荣获山东省研究生教育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山东师范大学研究生优秀教学奖、本科优秀教学奖等多项奖励。兼任山东省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理事、中国鲁迅研究会理事等职。
刘箭,第二届山东师大优秀研究生指导教师,第三届山东省优秀研究生指导教师。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山大学博士后、日本国际农业研究中心和名古屋大学访问学者。
主要从事植物抗逆分子生物学和植物抗逆基因工程的研究,在国际上首先鉴定了AtFes1A, LeClpB,Leftsh等基因的生物学功能,在国际著名杂志The Plant Journal, 以及Plant Molecular Biology , Plant and Cell Physiology等国内外期刊发表论文数十篇,其中《The role of arabidopsis AtFes1A in cytosolic Hsp70stability and abiotic stress tolerance》发表在国际著名杂志The Plant Journal,当年影响因子为6.94,成为山东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植物研究领域影响因子最高的一区论文。所获专利《获自番茄的热诱导启动子》为山东师范大学第一个授权的基因专利。自担任研究生导师以来, 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项, 以主要研究者(PI)身份承担973项目1项, 承担山东省优秀青年科学家基金1项, 山东省自然科学金1项。承担的《生物化学及分子生物学实验技术》研究生课程获得校优秀研究生教学成果奖,并主编教材《生物化学实验教程》和《分子生物学及基因工程实验教程》。迄今已有20名硕士研究生和4名博士研究生获得学位,其中1人论文被评为“山东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1人论文被评为“山东省优秀硕士学位论文”,1人论文获得“中国科学技术协会”颁发的“中国科协期刊优秀论文奖”。
傅希林,首届山东师大优秀研究生指导教师,第三届山东省优秀研究生指导教师。数学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山东省教学名师、数学博士一级学科带头人、基础数学山东省“十二五”特色重点学科带头人。任非线性科学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兼任厦门大学数学科学学院博士生导师、山东省微分方程专业委员会理事长;首批山东省中青年学术骨干学科带头人、第四批山东省专业技术拔尖人才;曾被评为山东省优秀科技工作者,并授予二等功奖章。
傅希林教授作为项目主持人连续获得6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资助,2012年还获得教育部博士点(博导类)专项基金资助。发表论文120余篇,其中有60余篇论文被SCI、EI收录。与Springer国际出版社合作出版专著1部、科学出版社出版学术专著3部。先后应邀赴美国、加拿大、俄罗斯、法国、意大利、希腊、香港等地的近20所大学开展科研合作与学术交流。获教育部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山东省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省科技进步奖3项、山东省高等学校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7项,山东省研究生教育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所指导的学位论文有2篇获山东省优秀硕士学位论文。
朱亚非,首届山东师大优秀研究生指导教师,第四届山东省优秀研究生指导教师。历史与社会发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自从2001年开始招收研究生以来,已连续招收15届硕士生、5届博士生,共计60余人。作为研究生导师,在教学和科研中注意不断汲取国内外高校培养研究生的经验,不断创新教学内容和方法,注重因材施教,将课堂教学、学术讨论和社会实践活动紧密结合,积极指导学生参与由教师主持的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项目,与研究生共同完成的省级项目曾荣获省社科优秀成果三等奖。帮助和鼓励研究生参加高水平学术研讨会。采取各种办法不断提高学生们科研能力和毕业后适应社会的工作能力。
朱亚非教授平时十分重视对研究生的思想教育工作,对于学生们在学习、工作、婚恋、家庭及就业等方面遇到的问题,能够通过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进行引导。多次帮助研究生解决生活与工作上的困难,与学生们形成了亦师亦友的互动关系,受到了研究生的尊敬和爱戴。先后获得“教书育人”优秀研究生导师、“校级教学名师”、“学校十佳教师”等荣誉称号,并多次获得研究生教学奖。所指导研究生有6人获评省级优秀毕业研究生,6人荣获国家奖学金。
刘希玉,首届山东师大优秀研究生指导教师,第四届山东省优秀研究生指导教师,管理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管理科学与工程博士点一级学科带头人、山东省首批 “泰山学者”特聘教授,兼任全国管理科学与工程学会常务理事、全国高等师范院校计算机教育研究会副理事长、中国系统工程学会农业系统工程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中国信息经济学会信息管理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系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
刘希玉主要从事信息管理与电子商务、计算智能,和计算机辅助创新设计等方面的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香港理工大学国际合作项目、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山东省软科学重大项目、山东省科技攻关计划等若干项。目前,在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有《形式化多维结构膜计算模型研究与应用》和《基于DNA计算和离散Morse方法的聚类分析研究》两项、省软科学重大项目两项,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曾获全国新长征突击手、山东省高校优秀共产党员、山东省十大优秀教师等荣誉称号。2006年中国青年科技奖获得者、多次获得山东省高校优秀科研成果奖、山东省科技进步奖、山东省教学成果奖、山东省自然科学奖、山东省计算机应用优秀成果奖等奖励。在SCI和EI检索刊物上发表论文120余篇。指导的研究生11人获得国家奖学金,2人获得山东省研究生优秀科技创新成果奖,3人获得山东省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奖。
李掖平,首届山东师范大学优秀研究生指导教师,第四届山东省优秀研究生指导教师。传媒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承担多门本科、硕士、博士研究生课程,备课认真,授课生动、深刻,注重将最新前沿科研成果及时结合到授课内容中,历年教学评估成绩均为优秀。荣获“山东省优秀教师”、“山东省师德标兵”、山东省教育工会“三八红旗手”、山东省“教学名师”等多项荣誉称号。
五年来,李掖平教授独立撰写的学术论文被《新华文摘》全文转载论文2篇、重要链接转载1篇;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上发表学术论文6篇;在《求是》《中国电视》B级期刊上发表论文4篇;在《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当代作家评论》《南方文坛》等重要CSSCI期刊发表论文18篇;在其他文学核心期刊和省级期刊发表论文26篇;出版学术专著3部,主编教材1部;申请成功教育部社科项目1项;中国文联社科项目1项;结项完成省部级研究课题2项。获山东省泰山文艺奖艺术理论一等奖1项、山东省第六届刘勰文艺评论奖1项、第七届刘勰文艺评论奖1项、第三届泰山文艺奖文学评论奖1项、第29届省社科二等奖1项。
唐汉卫,第三届山东师大优秀研究生指导教师,第四届山东省优秀研究生指导教师。教育学部副部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为教育学原理、高等教育。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南京师范大学道德教育研究所兼职研究员、华中师范大学道德教育研究所兼职教授、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学分会理事、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学分会德育论专业委员会理事、山东省中小学德育研究专业委员会秘书长、《中小学德育》杂志编委。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
唐汉卫教授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3项、省社科项目2项、省研究生教育创新项目1项、省教改实验区项目1项;出版学术专著3部,译注、编著6部,主编教材7部;发表论文60余篇;获省社科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山东省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优秀科研成果二等奖,全国教科优秀成果奖(第2位)、国家教学成果奖二等奖(第2位)各1项;指导研究生获省优秀硕士论文奖1项、省研究生优秀科技创新成果奖2项;获山东省高等学校优秀教材奖一等奖1项。现已指导12届硕士研究生、4届博士研究生。
魏建,首届山东师大优秀研究生指导教师,第四届山东省优秀研究生指导教师。山东师范大学特聘教授,文学院博士生导师,中国现当代文学国家重点学科学术带头人、国家级精品课程负责人,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程负责人,教育部第二届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兼任山东省中国现代文学学会会长、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老舍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郭沫若研究会副会长、国际郭沫若研究会执行会长等职。
魏建教授出版学术专著7部,主编学术著作20余部,发表学术论文90余篇。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1项,主持并完成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1项,主持并完成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1项,主持国家重点学科重大项目1项,主持并完成省级科研和教学项目多项。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第二位)、省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第二位)、省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第一位)等省级以上教学成果奖共7 项;获得教育部优秀科研成果二等奖和山东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等省部级科研成果奖励20余项。被评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齐鲁文化名家、齐鲁文化英才、山东省高校十大优秀教师、山东省教学名师等。应邀到国内的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许多国内名校和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日本九州大学、奥地利维也纳大学等17所海外名校讲学。